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福建已新建各类温室大棚8万亩 引领冬种热潮

设施来武装 农业升级快

东南网11月27日报道(福建日报记者 吴毓健 方炜杭)

同样是葡萄,有没有“房子住”,产出天差地别。

深秋时节,葡萄园藤蔓大部分进入休眠期,而福安市晓阳镇陈昌顺的葡萄大棚内,成串的葡萄挂满枝头。“得益于温室大棚,今年‘一年两熟’栽培模式试验成功,每公斤价格高达16元。40亩可增收近8万元。”陈昌顺笑开了怀,“以往露天栽培的葡萄每公斤4至6元,而大棚栽培的葡萄无论是果粉、色泽,还是甜度都有质变,亩产值从6000元翻到1.8万元。”

正是看到大棚的效益,在福安、建阳、寿宁等葡萄主产区,许多果农抢抓省里补贴设施农业的机遇,为葡萄“盖房子”。以福安市为例,目前已建设葡萄设施大棚2万多亩,接近该市总葡萄种植面积的一半。

不只是葡萄。前三季度,全省已新建各类温室大棚8万亩。目前,我省设施农业面积扩大到176万亩,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的设施农业基地100个。设施农业,成为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、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劲引擎。

引领冬种热潮

11月下旬,北方多地已是银装素裹,而在云霄县东厦镇的佳洲岛则是瓜果飘香。成片的钢架大棚连绵起伏、银光闪闪,棚内的甜椒被采摘装箱后运往北方。

“最近北方大雪,甜椒、黄瓜、番茄价格非常好,每公斤的地头价都超过4块钱。”绿州果蔬开发公司的黄卫刚从9月开始忙得不可开交,首批甜椒于11月初上市,一茬接一茬的瓜果采摘将持续到来年三四月。

“福建冬季光温资源丰富,具有发展冬种蔬菜的绝佳天然条件。由于与北方的蔬果生产存在时间差,所以冬种蔬果价格是一年中最好的。”黄卫刚说,原先佳洲岛主要种植露地蔬菜,但由于天气、市场等因素,菜农始终难以摆脱丰产不丰收的困境。后来,公司学习山东寿光大棚蔬菜的方法,产量和品质提升立竿见影。公司生产的大西红柿由于肉脆含汁适合切片,是做汉堡的绝佳配菜,受到肯德基、麦当劳等洋快餐的青睐,近四成产品被这些企业买走。

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设施农业。一条高优设施蔬菜产业带正在福建从闽江出海口到诏安一带形成。

我省最大的蔬菜育苗企业——厦门百利种苗有限公司,数月前在诏安县西塘镇流转了近300亩土地,建设钢架大棚220亩、智能温控大棚50亩,目前大棚建设已全部完成;龙海市种粮大户黄小明,把重心从露天种植土豆转移到大棚蔬菜种植上,目前在龙海、云霄等地拥有设施蔬菜500亩;晋江利豪集团,从服装产业转型到设施大棚,在晋江动车站附近建设智能温控大棚200亩……

“设施农业的发展有效利用了我省的光温资源,优化了种植结构,同时让福建农产品以优秀的品质走向全国市场,成为农民的增收来源。”省农业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翁定河说。

助推产业升级

设施农业高产出,但也需高投入。我省设施农业发展如火如荼,离不开政策引导。

2013年9月,我省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提出到2015年,每年安排省级以上财政资金3.5亿元支持设施农业建设,其中用于设施蔬果大棚建设的补贴资金为1.8亿元。去年,补贴作物种类从蔬果扩展到中药材、食用菌和花卉苗木等。今年,我省又进一步降低补贴申请条件、简化验收程序。此外,针对“5·19”“7·22”洪灾和“苏迪罗”台风损毁需重建的温室大棚,省农业厅出台政策把补贴标准从25%提高到50%。

绿州果蔬开发公司借这一良机,今年新建钢架大棚取代低矮小拱棚,蔬果产量进一步提高。“省里补助造价的1/4,亩产量从几千斤提供到1万多斤,抗风雨能力也提高了,非常划算。”黄卫刚说。

晋江新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美玉在投资建设300亩钢架大棚后,通过出租的方式由农户自行选择作物品种和种植管理,自己则把精力投入到流通环节和打造品牌上;在泉州泉港,一家吊装运输企业投资成立大象农业有限公司,在前黄镇古县村、坑内村流转土地2600多亩,建起大棚600亩种植果蔬,吸引了周边200多名村民在基地上班……

此外,依托设施农业发展采摘观光游,成为一个新趋势。

最近,长乐鑫茂丰家庭农场负责人方茂正在忙着建设农耕博物馆、体验大棚、阳光餐厅、度假木屋等服务设施。他打算把农场打造成一个集亲子娱乐、采摘垂钓、科普教育、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“开心农场”。方茂告诉记者,在积累了两年多的大棚蔬果种植经验后,今年元旦期间,他成为当地试水新鲜蔬果自助采摘游第一人。园里的20多种新鲜蔬菜瓜果广受游客青睐,20多天就卖出15万元。“价格比批发更高,还解决一大部分的销路问题。”

“设施农业,不仅是简单地建设大棚,它在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同时,也为传统农业带来农产品加工、包装、销售和旅游观光等下游产业链,为农业转型升级带来活力。”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。据统计,我省去年冬种大棚设施蔬果已超过30万亩,占全省冬种蔬菜种植面积的1/10,这一比例今年有望进一步扩大。同时,2016年的首批补贴资金1.5亿元将于元旦前预拨到各地。